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伽经 141:无间的修行就是修行充满念念般若智慧不被烦恼所间隔,念念起观照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81027)点击进入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(全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二(点击标题观看)


楞伽经【六】14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
楞伽经(六)14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请合掌。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1059页【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:“世尊,如来应供等正觉,为常为无常?佛告大慧:如来应供等正觉,非常非无常,谓二俱有过:若常者,有作主过;常者一切外道说,作者无所作,是故如来常非常,非作常,有过故。若如来无常者,有作无常过,阴所相,相无性,阴坏则应断,而如来不断。】我们大乘佛教一直在念,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,这一段就开始说明什么是法身?因为众生还没有证量到究竟如来地,根本就没办法理解“法身”是什么?所以这一段对大乘佛弟子来讲是特别地重要,因为每天都在念,又不晓得什么意思。大部分都是一种概念,喔!清净法身,反正吃饭的时候,过堂的时候都会这样念嘛!到底什么是“法身”,“法身”是什么?你的理解程度到哪里?这一段就好好地听。

说: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,说世尊,如来应供等正觉,“如来”就是释迦如来,也可以说释迦牟尼应供等正觉,也可以说释迦牟尼等正觉,这个统统是佛的称号,说世尊,如来应供等正觉,也就是佛的法身,那世尊!佛的法身为常、为无常?后面这个问号,也就是大慧的怀疑,到底是常还是无常呢?说:佛告大慧,如来、应供、等正觉的法身,不能说常,也不能说无常,超越常,也超越无常,那怎么说呢?谓二俱有过,讲常,有常的过失,落入常见外道;讲无常,如果佛的法身是无常,那么也落入断灭见,因为无常的东西就会败坏。那么人死了以后法身就跟着毁灭,所以说法身,佛的法身无常是不对的,那么如果说佛的法身是常的话,那么有作主过,作主过就像神我可以创造天地万物,天地万法为他所创造、所生出来的。底下就是这样解释,如果说如来法身若常者,就是,如果说佛的法身是常的话,就会落入常见的外道,有作主过,“作主”就是我们所讲的神我,神我能生一切法,这是常见外道,万法为神我所生,神我能生,万法为神我所生。也就是等于上帝创造天地万物,上帝永远、永常的存在,永远常住这个世间,因为他是能创造的,意思是一样。

如果说佛的法身是常的话,那么也是有过失,为什么?便会落入外道的神我能生一切法,所以啊!这是“常”,“常”就是常见,常见外道,如果这个“常”,你补上三个字就更清楚了,“常”就是“常见外道”,那么常见外道者,就是一切外道说,就常见一切外道所说。说:作者无所作,彼作者,也就是说这个神我,就是作者,作者的本身无所作,无所作就是寂静,它不被创造的意思,作者无所作,也就是造作的人不被创作出来,无所作就是寂静的意思!也就是说万法都是从作者,但是作者的本身不被所作出来,就是这个意思。一个是正面的讲比喻作者本身,那么另外一个,从另外一个角度说,作者的本身无所作,不是被创造出来的,它是寂静的,它是主导,是故如来常非常,这一定补上去。

是故如来之常,然后停一下,非常,非彼外道所说的“常”,要这样解读,要不然的话常、非常就会混乱,是故如来之常也就是佛讲的“常”,非常,非彼外道所说的常,意思就是佛陀讲的常是真常,是不落入常跟无常,叫做真常。叫做非常、非无常,这个“非”字解释作不落入常,也不落入无常,这个叫做真常。超越“常”,超越“无常”,这个叫做真常,是故如来之常,非彼外道所说之常,非作常,非作者之常,也不是神我作者那一种“常”,非作,这个“作”就是能创造的意思,能造作的意思。非神我作者,那一种“常”,有过故。“有过”就是这样子讲是有过失的,如果如来无常者,如果说佛的法身,如来的法身是无常,无常就是生生灭灭,然后站在相上的缘起缘灭的角度来说,如果说佛的法身,是无常的话,那就麻烦大了。说:堕有作法,有作法就是有为法,生灭法、缘起法、有相法,生住异灭法,有所造作,堕有作法,有作就是有为法,那么如果如来的法身,堕入有作法,就是有为,那就变成生灭法啦!

意思就是:如来若是有作法,那么这个是无常,变成一个无常,那么就是一种罪过、一种过失,为什么呢?阴所相,相无性,因为它是五阴身所成之相,因为无常就是五阴,五阴就是无常,那么这个“无常”讲是有过失,为什么有过失呢?因为五阴身就是无常,那么无常就是五阴身所成之相,这个五阴相,怎么样?无性就是本来就是空无自性,空无自性就是不能说“有”,也不能说“无”,所以“五阴”本来就空无自性,这个时候就麻烦了。因为你说如来的法身是无常的话,那么五阴坏则法身就会断、断灭了,这个是站在五阴跟法身非异的角度来讲,那么,而如来的法身却是常住不断,所以如来的法身不能说“无常”。前面说:讲“常”有过失,那么“无常”还是有所过失,为什么呢?如果如来的法身是无常法,那么佛所示现的三十二相,三十二相,那么佛有生老病死,那么五阴败坏,是不是法身也灭呢?事实不然,法身是常住的,是不断的,是不会坏的

整句把它贯串一下: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、如来、应供、等正觉的佛的法身,到底佛的法身是常,为“常”或者是为“无常”呢?佛告大慧:如来、应供、等正觉的法身,说“常”不对,说“无常”还是不对,所以说不可说常叫做非常;也不能说如来的法身是无常,为什么?讲常跟无常二俱有过,这两种角度来说,统统有过失,如果你一定执着,佛的法身是“常”的话,有作主过,也就是神我能造一切法,那么有作主的过,这前面所讲的,那么常见的外道都是这样讲。彼作者无所作,那么造作的神我,它不被造作,无所作,它是寂静,所以它是常。是故如来之“常”,并不是外道所说的“常”,如来所说的“常”,是远离常、远离无常,那种真常,不落入常、不落入无常,那种真常。非作常,也不是神我的作者那一种常,这样讲,都是有过失的。如来说,如果说如来的清净法身它是无常,那就更麻烦了!就堕入有为的造作生灭的无常之过,因为五阴身所成的相,而这五阴身本来是空无自性,是生灭的东西,那么五阴身坏,那么法身就会断、断掉,而如来的法身是常住,是不断的。所以你五阴身败坏,你的法身慧命还是存在的。

【注释】“如来应供等正觉,为常为无常”:“如来应供等正觉”,即佛法身。此问之意在于显示法身非常非无常,为究竟涅槃之真常。“若常者,有作主过”:若如来是常者,则有作者主之过。“主”,即神我。“常者,一切外道说,作者无所作”:常者则为一切外道所说,彼谓作者本身寂静无所作,而称为常。“是故如来常非常,非作常”:是故如来之常非彼外道所说之常,非作者之常。“若如来无常者,有作无常过”:“有作”,就是有作法。就是有为法、生灭法。谓若如来是无常者,则堕有作法无常之过。以无常是一切有作法之共通性,一切有作法皆是无常。而如来非是有作法。“阴所相,相无性,阴坏则应断”:谓如来若是有作法,则为五阴所成之相,而五阴相本无自性,“空无自性”在这里解读有两个角度,如果说外道解读“空无自性”,他会解读成,落入断灭见。如果如来来解读这个“空无自性”,他会解读成“体性本不可得”,这个是完全用“悟”跟“迷”的角度来解读同样的名相,是完全不同的,所以五阴相本无自性,如果说外道,便落入断灭见,看到生生灭灭、败坏之相,就一切法空无所有,若五阴坏的时候,则应同五阴一齐断灭。事实不然,法身一直常住,所以啊!我们学佛的人,很重视叫做法身慧命,法身慧命。为什么断了众生的法身慧命,这个罪那么重,你就是变成他不能成佛,你障碍他成佛,障碍他成佛。所以师父一再强调说,如果你这一句话会伤害众生对三宝的信心,让他退失菩提心、道心,乃至谤佛、谤法、谤僧,你有罪,而且是重罪,在菩萨戒里面讲,叫做谤佛、谤法、谤僧,那是很重的罪,何以故?这一段就讲会断众生的法身慧命,所以我们对众生要有一点耐性,他也许会有抗拒,或者是也许有会一些无知,但是学佛的人,应当忍辱的包容,这样慢慢地引导他学佛。

【义贯】“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如来应供等正觉”法身,“为常”或者是“为无常?佛告大慧:如来应供等正觉,非常、非无常,谓”此“二”者“俱有过”故;有何过?(那么有什么过失呢?谓“若”言如来是“常者”,则“有作”者“主”(就是神我)之“过”,以此“常者”,为“一切外道”所“说”,彼谓“作者”本身寂静“无所作”,而称为常,“是故如来”之“常非”彼外道所说之“常,非作”者之“常”,以彼“有过”失“故。若”言“如来”是“无常者”,则堕“有作”法“无常”之“过”,以若为有作法,则为五“阴所”成之“相”,而五阴“相”本“无”自“性”,若五“阴坏”时,“则应”同五阴一齐“断”灭,“而如来”法身实“不断”灭,不同有作法,故非无常。那么这里再补上一句,我们的五阴身跟如来的法身,叫做非一非异,如来的法身跟五阴身不能讲是同一个,同一个坏了的时候,法身会坏,也不能说不同一个,法身显现于五阴身,五阴身能够显现法身,所以也不能说离开五阴身有另外一个法身,所以说非异,也不能说异,所以说不一不异、非一非异,就是五阴身跟法身的关系。

1061页【大慧,一切所作皆无常,如缾(瓶)衣等,一切皆无常过,一切智、众具方便应无义;以所作故,一切所作皆应是如来,无差别因性故。是故大慧,如来非常非无常。】

说大慧,一切所作皆无常,我们现在放眼看出去,所有的造作法很清楚的,是共业所感的无明世间,都是无常。例如瓶,例如衣,这个都是所作法,我们造瓶或者是制衣,制作衣服这个都是有所作法,都是生灭法,那么如果说如来的法身,是有所作的话,那么一切有所作其实都是无常。他举这个例子,就像瓶啊!衣啊都是所作法,都是生灭法,这个一切皆无常之过,无常之过,那么现在我们想的如来法身,如来所拥有的一切智慧,还有众具,“众具”就是众善具足,“众善具足”就是福、德等等,智慧啊,众善具足,这个众善具足的这种智慧方便,应无义,“无义”就是不含任何意义,就是落空,空无所有,就是虚妄的意思。意思就是这一段就是不可以说,如来的法身是所造作,是有所造作,那么所作法都是生灭,以所作故,因为所作故,统统是无常法,那么有为法,那么一切生灭无常法,所作者,皆应是如来,意思就是到处都是如来啰!为什么?哪里都是无常法啰!哪里都可以作为如来因,那么无差别因性故。为什么无差别?万法都是无常,是不是到处统统是如来呢?以所作法就是有为、生灭,那么一切所作是不是都是如来?为什么没有差别因呢?因为共同因就是无常。是故大慧,如来的法身他的体性是湛然不动的,感而隧通的。然后如来的法身是非常也非无常,是超越常、也超越无常,不落入常、也不落入无常,不可说是“常”、也不可说是“无常”。

把它贯串一下:说大慧,一切所作皆是无常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,有为的所作都是无常,例如瓶、例如衣都是一切所作,都是所作法,那么一切都是无常之过,那么现在所作都是无常,有过失。那么现在变成如来的一切智,还有众善具足的智慧方便,便成了应无义,变成落入虚妄不含任何的意义了,但是事实不然,为什么?我们修众善累积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大般若智慧、神通妙力,统统都可以成就法身。以所作故,一切所作皆应是如来,无差别因性故,为什么?因为一切都是无常。是故大慧,如来的法身他的体性是湛然不动的,感而遂通,因此如来的法身非常、非无常。

【注释】“一切所作皆无常”:一切所作之法皆是无常。“如瓶衣等,一切皆无常过”:如瓶与(跟)衣服,皆是所作法,故此一切皆有无常之过。“一切智、众具方便应无义”:若如来亦(也)是所作法者,则如来之一切智,以及众善具足之智慧方便,亦应空而无义。就是落入断灭见的意思,空无所有的意思。众善指福德庄严。“无义”,就是不含任何的意义,即(也就是)虚妄之(的)义(意思)。那么修行修行,修到最后,搞一个无常法,那么变成一个无意义的动作,那么修行作什么呢?所以佛性“因修而显”,这个站在本性具足来讲的,如果本性具足,我们不修行,那么也没有办法,也没办法显露出来。

“无差别因性故”:“差别因”,别异之因。谓一切所作法皆无别异之因,亦即(也就是)皆(都)是无常。“如来非常非无常”:以如来法身之体湛然不动,感即遂通,故是非常非无常。以若只是常而不动,则不能感,为什么呢?佛、体相用一体三面,一个体性,那么统统具足体大、相大、用大,所以哪里念观世音菩萨,哪里就感应。你哪里至诚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哪里就会感应,如果只是常而不动,不动的话,就是不起妙用了,就是一种死的一种常,一潭死水的常,什么都生不出来那种常,对不对?那么就不能感应了,那么不能感,佛菩萨怎么加被众生呢?对不对?为什么呀?自古以来,虔诚的念佛有大的感应,少许的念佛有小感应,感应的人那么多,那是为什么呢?因为大家都很虔诚,所以大感则大应,小感则小应。

接下来,若是非常则不能湛然不动。如果说如来的法身是非常,那就是生生灭灭、灭灭生生,就没有办法湛然不动了。所以在座诸位,在这里检视一下,你现在如果有妄想,就表示你还活在生灭里面,生灭里面,所以由于我们很难去体悟到真如,这种湛然不动的境界,因此经典叫我们要熏习、念佛,用熏习的,由于我们人类是一种习惯的动物,除了那一些外境不要去接触,恶劣的外境不要去接触以外,用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熏习,也就是现在师父所用的方法,熏习的意思就是说,譬如说我接下来后半辈子比较有空,一天也念了楞严咒、十小咒。因为出家人比较有空嘛!再来接下来去放这个大悲咒,他就一直熏习、一直熏习,那么,我发现这个是很好。譬如说,有空的时候我在客厅自己打坐,打坐的时候,怎么样?放这个佛号,阿弥陀佛…这样念,熏习、熏习,现在连下来吃饭的时候。欸!那个佛号它就一直跑出来,一直跑出来……就把念佛变成一种习惯。把好的习气培养起来,时时刻刻都念佛,都念佛…还没有办法达到湛然不动的,就用熏习的方法。

【义贯】“大慧”,凡“一切所作”之法“皆”是“无常,如瓶”与“衣”物“等”,皆是所作法,故此“一切皆”有“无常”之“过”,若如来亦(也)是所作者,则如来之“一切智”、及“众”善“具”足之智慧“方便”亦“应”成空“无”实“义;为什么?无常故。无常就一定会败坏嘛!以”如来是“所作故,一切所作”法“皆应是如来”,以一切所作法皆“无差别因”(异因)之“性故。为什么?无常故嘛!是故大慧,如来非常非无常”。也就是如来的法身是超越常、超越无常,不可说是常,也不可说是无常,不能落入“常”的观念,也不可以落入“无常”的观念,是一心,是真如、是绝对的真常,但是这个绝对的真常是站在体性来讲,它一体有三个角度的,体等如虚空,相无量庄严,用无量的智慧妙用,那是不一样,真常见到“体”的时候,体、相、用统统具足,一心有三大,体大、相大、用大,这个时候真常就不是的,它是妙用无量。

【复次大慧,如来非如虚空常;如虚空常者,自觉圣智众具无义过。】

复次大慧,如来的法身并不是一般所指的虚空那种“常”。诸位!虚空那种“常”,在《楞严经》已经讲过了,那是一种妄想的产物,妄想的产物。虚空是跟色法来比较的,所以虚空列入另外一种无色的色法,也就是千差万别的相,来对比虚空的无相,所以虚空是由色相、差别相来衬托出虚空,虚空是无量差别相里面的,同样的相,而同样的虚空相,与色法无量差别相,来对比、来衬托,所以色法跟虚空,统统列入色法。那个就是如来非如虚空那一种“常”,虚空那一种“常”是没有智慧的,是顽虚的,如虚空那种“常”。那么自觉圣智体大、相大、用大,那么自觉圣智众善具足,恒沙的功德、福德、庄严,就失去意义了,无义过,就变成了没有意义的过失。但是如来的法身可不一样,如来的法身是具足无量的福德,无量的智慧,无量的庄严,无量的妙用,跟虚空是完全不一样的,虚空是顽空、是顽虚,是没有智慧的,虚空适合用比喻但是不是真实相,虚空比较适合用来作比喻,由比喻去类推,让你体悟到不生不灭的本体。但虚空不是真如。

【注释】“如来非如虚空常”:如来的法身非(并不是)如虚空之常,以虚空乃顽然无知,顽然无知就是,虚空本身并没有智慧,而如来法身具一切智,灵然遍知,故不同。所以在经典里面说,有的法师就叫徒弟。就是说,你师父叫你怎么修行,我上人叫我要观虚空,观虚空,你要观照虚空包容一切,我跟他讲,你死定了,你师父叫你观一切法,像虚空一样,死定了,那个虚空是顽然无知的,对不对?把法落入一个虚空的概念,如来的自觉圣智法身,他是自觉圣智,他是妙用现前,妙用现前,无量的庄严相,你搞一个顽然无知的虚空,那个会锁死的,锁死的。所以观虚空,能用比喻可以,把你的清净法身变成一个虚空,所以你观虚空你做什么呢?便落入无知,顽然无知,所以你永远不能成道。【义贯】“复次大慧,如来”法身“非如虚空”之“常”;虚空的常是顽然无知的若如来法身“如虚空”之“常者”,则成顽然无知,如是则“自觉圣智”及“众”善“具”足之恒沙功德、福德庄严,俱成虚妄“无”有实“义”之“过”。

1063页。虚空适合比喻,在这里用虚空来比喻。大慧,譬如虚空,譬如喔!注意那二个字,是用比喻的。所以说虚空适合比喻。【大慧,譬如虚空,非常非无常,离常无常、一异、俱不俱;常无常过故,不可说,是故如来非常。】虚空的体性用来比喻虚空的体性,是不变,是不动,离于有无的分别的,因为虚空是无相,正好用来比喻真如的无相,比喻喔!它不是相同哦!不要把比喻当作真实境哦!所以我们说证量解脱境界,是实证的境界,是真正解脱的境界,这些比喻只是方便,如果你不晓得比喻里面,所指引的无生涅槃的义理,那么就死在比喻里面。就像以指指月,不可以死在指端里面,要看那个月亮,看那个月亮就是本心、本性,因此比喻归比喻,真如归真如,要好好地善于体会才对。做一个有智慧的佛弟子,不应当死于比喻。

说大慧,譬如虚空,为什么呢?虚空无相,没有来去、生灭、增减,无相就是没有增减,没有生灭,然后虚空无相,无相本非常相、非无常相,安一个常相,头上安头;安一个无常相,也是头上安头。何以故,虚空无相嘛!对不对?你说,虚空是常相,那不是多余的嘛!无相,你为什么安一个常相呢?对不对?说虚空是无常,你什么时候看到虚空是无常相呢?空无一物了,所以虚空无相,本非常相,也非无常相,为什么?因为它离虚空所比喻的,为什么?虚空是无相,离,因为它离,怎么样?一切相,所以虚空不会堕入常相、无常相,一相、异相、俱相、不俱相,常相,无常相等,都有如是等等的过失,为什么?只要论到“相”的东西,就有常、无常、一、异、俱、不俱、常、无常的过失。

在座诸位!所有的外道都死在两种角度,一、相上的论断,有、无、断、常;二、妄想的推测,自己想像的这种妄想,外道有两种过失,一、统统死在相上,不是有相就是无相,常相、无常相、一相、异相、俱相、不俱相,这个都是在相上论断,只要在相上论断,就有过失,名为相说。如果你真的要契入如来的究竟义,那是一定要离两边,连中道也不执着,所以说我们要善于了解,绝对的真如自性,它无相、它平等、它一如。这样好好地体会,那么如果你在相上打转,还有在妄想打转,就永远没有办法契入究竟义,湛然不动的本性具足恒沙功德,同时也没有办法拥有无量庄严的法身,不可说,因此不可说,因此不可说如来的法身是常或者是无常;因为它常,是对无常讲的,无常,是对常讲的,记得,只要用推论的东西,统统叫做生灭法。那个都是意识心所显现出来的,所以你读到大学、博士,任何都是语言、都是观念。

譬如说,你把物理学化成一种模式的观念,这个观念让你算术比较方便,包括化学,化学的方程式,对不对?H2O,臭氧O3对不对?氟氯碳化物等等,都是用化学一个符号,所有的法都是这样子,到最后都变成一种观念,实证的东西它不是观念,所有的语言文字,都是一种工具而已,工具而已。譬如说化学,一本化学;物理,一本物理;数学,一本数学,对不对?哲学,一相哲学形而上的东西,会计,全部都是Number,数目字Numberplayer数字的游戏增增减减、增增减减……这个都是我们后天所创造出来的观念跟符号,刚好障碍我们的本心本性,我们的真如自性是先天性的,是存在的,本来就是如此的,但是因为后天性的读书、一直读书……读到把我们所知道的知识,变成掩盖了本来的智慧,这个叫做“所知障”。

那么意思就是说:师父你的意思是不是读书就错咧!不是!而是说,了解当你学佛以后,学历越高越好,因为他了解那个是工具,可以利用工具你所学的工具,来度化更多的众生,他有语言的天份,语言就是一种工具,所以你看看,所有的,你到书局里面去看,摆下去统统是语言、文字,哪一科不是语言、文字。包括音乐,都可以写出音乐的乐谱,乐谱,包括画画都变成一种抽象,抽象一样是妄想,毕卡索那个画什么?你看得懂吗?我看不懂啊!对不对?所有的天地万物,给我们一个生存的战斗力,而这个生存,把它变成一种简单的符号,而众生死执在这个符号,所以从小就是一直读书,一直读书、一直读书……那每天就是接受、接受、接受……就是我们Knowledge is  power  知识就是力量,没错!我们不能说读书不好,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,但是这一层读书的理性,被爆破的时候,我们显现出来的就是本来的无明。

我举个例子,美国有一个经济学的大学教授,大学的教授,她爱上一个银行的总裁,爱上这个银行的总裁,这个银行的总裁,人家已经有老婆了,有儿子了,爱上他,这个大学教授,一个女的,是不是?两个人可能有和好过,后来这个男的觉得不适合,大学教授读多少书,怎么样?她说写信给他,因为后来这个男的不要,认为,哎呀!这个女的不适合我,不要,结果写信给他,写什么呢?说我希望你坐飞机,飞机掉下来,炸死了,是不是?我要怎么样?你才能够愿意回头来爱我呢?爱我呢?我恨不得你的两个小孩子,看看怎么去死掉啊!一个大学教授,为了这个爱情失去理性的时候,这层教育保护不了她。所以世间人讲理性,理性这种东西,还是薄薄的东西,它是知识性所围绕出来的一种理性,叫做后天的教育,可以保护她变成一种生存的本能的力道,但是这个在无量劫来的无明现前的时候,不管用,碰到爱情执着、爆了,不管用的,是不是?它不是发自真心本性的一种理性,她是后天学习,为了生存,不得不读书。

因此我们就知道,书读得越多不一定好,但也不一定不好。为什么呢?看他有没有学佛。要不然你看大学教授应该很有理性的,为什么跟她男朋友这样分开以后,就希望他飞机掉下来咧!是不是?所以因此不可说如来法身是常或者是无常,是故如来非常,后面补三个字:“非无常”,非常、非无常。说大慧,譬如虚空,这个虚空是无相,本非常相,非无常相,以其离于常相、无常相,一相、异相、俱相、不俱相,常相、无常相等有如是之过故,因此不可说如来的法身是常或者是无常,是故如来非常、非无常。

【义贯】“大慧,譬如虚空”之自性,本“非常,非无常”,以其“离”于“常无常、一异、俱不俱”等妄想分别故;由于“常”与“无常”等皆有如是“过故,不可说”言如来的法身是常或者是无常,“是故如来非常”非无常,犹如虚空。所以“虚空”适合比喻,但虚空不是法身。诸位,大悟的时候,虚空就是法身,五蕴身就是法身,要记住这一句话,所以“不悟”什么都不对,你不悟的时候,虚空不是法身,五蕴身是生灭法,大悟的时候,虚空就是法身,法身就是虚空,五蕴身就是法身,难道离五蕴身有另外一个法身吗?这样佛法就有“二”的法了,对不对?因此我们要了解,但看“悟”或者是“不悟”,三界对众生来讲是“实有法”,对释迦牟尼佛来讲就是净土,记得,心净则国土净,所以释迦牟尼佛虽居在娑婆世界,但是他就是在极乐世界,心净则国土净。什么是“凡夫”,受时间、空间的约束,没有办法超越时间、空间,受时间、空间的约束,逃脱不了时空的人,那就是做凡夫、就是轮回了。为什么有六道轮回,因为他有时空的限制,突破不了。什么叫做“圣人”呢?超越时间,超越空间,不受六道轮回的限制,内心得大自在、大解脱,离一切相,时空拘束他不得,这个就是圣人,圣人跟凡夫就差这个。

怎么样?我们再念一遍,这样比较清楚,“大慧,譬如虚空”之自性,本“非常,非无常”,以其“离”于“常无常、一异、俱不俱”等妄想分别故;由于“常”与“无常”等皆有如是“过故,不可说”言如来是常或者是无常,“是故如来非常”非无常,犹如虚空。

【诠论】前一节说如来法身性具恒沙功德,灵然遍知,不同虚空之顽然无知。此节再藉虚空之性,以为譬喻,然此节之喻则在于表示虚空之另外一面,即(也就是)虚空之体性不变不动,离于有无分别因为虚空无相嘛!所以虚空不堕常相、无常相、俱相、不俱相、一相、异相等,统统不对,因为它“无相”所以超乎戏论,不可说虚空为常相、为(或者是)无常,为一相、为异相等;以此言之,则如来如同虚空无相,所以“无相”,当然不能讲“常”或者是无常,非常非无常。

1063页【复次大慧,若如来无生常者,如兔马等角。以无生常故,方便无义。以无生常过故,如来非常。】

复次大慧,若如来无生常者,如果如来的法身,跟前面所讲的那一种啊!前面有一种外道叫做“有无不生无常”。“有”跟“无”统统不生,那一种无生之常,“无生”就是落入空无所有那一种“常”,就是不能依体起用,没有妙智慧那一种“常”,若如来的法身毕竟跟外道所主张,前面所讲的“有无不生”,什么都不生,那种“常”,也就是空无所有啰!“无生”是生不出任何东西,那这简单讲就是失去妙用妙智啰!空无所有,那么这种情形就像兔马等角,兔没有角,马还是没有角,以无生常故,以“无生之常”,那一种空无所有的一种断灭见的“无生”,什么都生不出来那一种“常”,那么就麻烦大了,为什么?方便无义,那么你所有的善根,福德、因缘具足、累聚的,生生世世所修的,怎么样?智慧,度众生的功德,就失去意义了,那还有谁要修行咧!因为什么都生不出来呗!所以叫做方便度众生,所修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缘都失去意义了,以无生之常过故。因为它,空无所有的“无生”那一种常,这是一种过失,所以如来非常。所以如来怎么样?“非”就是离于,离于“无生”那一种“常”,什么都不生,什么都不生,哪有妙用呢?所以为什么六祖讲“何期自性能生万法”,为什么这样讲?本性是这么的伟大,体大、相大、用大嘛!对不对?“何期自性本不生灭,何期自性能生万法”。你看,万法都显现在这个如来的法身里面,所以可见我们有大用、有妙智,所以大家一定要“直取无上菩提”不要气馁,不怕苦、也不怕死。

【注释】“若如来无生常者,如兔马等角”:若如来是无生之常者,则如同兔马蛇鱼等之角,因为它本来就无角嘛!以彼皆是毕竟无生之常。“以无生常故,方便无义”:以同于无生之常故,“无生”就是有无都不生那一种“无生”,什么都不生,则一切智度之方便,应皆毕竟不生,智度方便因此失去实义。为什么经典讲功不唐捐,今天学佛的人修修少善、听听法,统统“功不唐捐”,你今天你的辛苦是绝对值得的。因为善根、福德、因缘都具足,慢慢地成熟、慢慢地成长,谓若是同无生之常的话,那么则菩萨于因中所修之万行,即成无所证得,而如来果上之应物利用,亦悉皆空无所有;而今如来所证乃万德具足,无生而无所不生,故非外道不生之常。

【义贯】“复次大慧,若如来”是“无生”之“常者”,则如来即“如”同“兔马等”之“角”,我们就知道兔子跟马哪里有角咧!它从来不生角啊!所以叫做皆是毕竟不生之常。“以”同于“无生”之“常故”,一切智度之“方便”应皆毕竟不生,而“无”真实之“义。以无生”之“常”有此“过故,如来非”属如是之“常”也就是(非无生之常)。

【复次大慧,更有余事,知如来常。所以者何?谓无间所得智常,故如来常。大慧,若如来出世,若不出世,法毕定住,声闻缘觉、诸佛如来无间住,不住虚空,亦非愚夫之所觉知。】

复次大慧,更有余事,“余事”就是由其他事来印证,如来的法身是“真常”的,知如来“常”,也就是可以得知如来的法身是“真常”的,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,复次大慧,我前面所讲的,还不止于此,更有其他的事来印证可得知道,如来的法身是“真常”的法身,所以者何?是为什么呢?谓无间的修行,“无间断”就是不被烦恼所间隔,他的修行充满着念念般若智慧,那种修行,念念起观照,念念起般若智慧,叫做“无间”。也简单讲:烦恼拿它没辙啦!那么一切凡夫都被烦恼打败、妄想打败,这个无间的修行,所得到的这种自觉圣智,是恒常寂照的,他既然又有般若智慧,智嘛!“常”就是又永恒的存在,能够寂而常照,所以“智”就是照,“常”就是寂,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,就是这样!“智”就是照,“常”就是寂。它不但能照,同时又是寂静,“常”就是体,“智”就是用,“常”就是体,“体”就是寂,所以无间修行。所得到的这种自觉圣智,不但充满智慧,而且恒常寂静,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,是恒常又一直存在的,所以如来,故如来,他是一种“真常”,“真常”。

大慧,若如来出世,无论如来有没有降生到人间,若不出世或者是如来不出世,来到人间,那么如来所证的这个法性,是“法毕定住”,意思就是这个法不管如来出世、不出世,这种真理,是被佛所发现的,不是佛所创造出来的,如来无论出世,不出世。这种“法”的空性无生的道理,它是常住,它是不易的,不被改变,“住”就是常住,不被改变的,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“本住法”,所以从这里来听的话,就变成缺掉一段,不晓得“本住法”是什么!还有“本住法”与“自得法”,“自得法”就是自觉圣智法,“本住法”就是无论如来出世、不出世,它都是如此常住不易,空性无生的真理一直存在,无论是声闻人或者是缘觉乘,怎么样?诸佛如来无间住,诸佛如来无间住就是这个法性当中是常住的,无有间别这法性,“空”哪里有间别呢?也就是“不二的法性”,也就是“当下”的意思,声闻、缘觉,无论是声闻人或者是缘觉乘,或者是诸佛如来,怎么样?“无间住”在法性当中安住在“常住”当中,不管有没有圣人出现,都是佛陀或者是圣人所发现的真理,但是呢!它不是住于那种无知、冥然、顽然的一种无知的虚空,无知的虚空,虚空是没有智慧的,是空无所有的“空”,这个十法界都是这样,各具有不断不灭的一种真常,唯有佛能究竟了悟,所以佛把体悟的真理,而且是宇宙常存的真理,真理不被创造,真理若被创造,真理就是无常,真理不被创造,而真理一直永恒存在,问题是你有没有去发现它,发现它。因此亦非愚夫之所觉知,佛的自觉圣智,还有“本住法”或者“自得法”,都不是愚夫所能觉悟了解的。

把它贯串一下:复次大慧,更有由其他事可以印证可以了悟,如来的法身它是“真常”的,为什么呢?所以者何呢?谓无间道这种修行法,所得到一种“智”,就是自觉圣智,“常”就是恒常寂照永远存在的,那么故如来是“真常”,是“真常”。大慧,若如来出世也好,若如来不出世也好,如来所证的这个法性,无生的空性,法毕定常住,它是“不异”的,如果你有发现,你就解脱,也就是“本住法”跟“自得法”,无论是声闻人、缘觉乘,无论是诸佛如来的无间住,“无间住”就是无有间别的法性,也就是不二法门,回归当下,他安住在以第一义谛而安住在无间道,“住”就是法性中常住,安住在第一义谛,怎么样?但是不是“安住”在虚空的无知,空无所有的虚空,这个十法界,各具有不断、不灭的“真常之性”,只是佛比较有智慧,唯佛能究竟明了,但是这些凡夫,每天忙于食衣住行吃喝玩乐,完全不知道真理就在眼前,不知道!亦非愚夫之所觉知。

【注释】“更有余事,知如来常”:前面几节,皆在阐明如来法身非常非无常,离于常无常,此节则在表示:由其他事而可得知如来法身是真常。以前面已离妄,故(所以)在此显真。“无间所得智常,故如来常”:无间修行所证得之自觉圣智是恒常寂照,故(所以)如来确实是真常。不是落空的那种虚空的常。“若如来出世,若不出世,法毕定住”:若如来示现出兴于世,或不示现出世,如来所证之法性,毕定常住不易。此即本住法与自得法冥合也。“声闻缘觉、诸佛如来无间住”:“无间”,无有间别之法性,无有间别意思就是毕竟空,“空”没有任何一种东西可以隔阂的,就像我们的般若智慧也没有办法被烦恼所隔阂,自觉圣智到究竟的时候,烦恼也没有办法,所以佛是无间道,也就是当下不二,毕竟空的法性,亦即不二法性。所以讲到法性就是毕竟空,而谓二乘与诸佛皆于无有间别之法性中常住。

“不住虚空”:即(也就是)不变成空无所有,亦即(也就是)不成断灭空无,如虚空之空无一般。此(这个)即(就是)结言:即使二乘亦非毕竟断灭。然二乘之言灭尽者,乃其自心妄计,而实不断不灭。以其缺乏大悲愿力,醉寂灭三昧酒,长劫不醒(不过来),其时间之长,非凡愚所能想像,故依世谛,世俗谛来讲,而言其落断灭见,然依第一义,实不断不灭。二乘与佛皆同是不断,菩萨更加如是。“亦非愚夫之所觉知”:谓十法界虽皆各具此不断不灭真常之性,然唯佛能究尽明了,凡愚则日用而不知。

【义贯】“复次大慧,更有”其“余”之“事”,依于彼等事之义,则“知如来”是真“常。所以者何?谓无间”修行“所”证“得”之自觉圣“智”是恒“常”寂照的,“故如来”是真“常。大慧,若如来”示现“出”兴于“世”、及“若不”示现“出世”,如来所证之“法”性皆“毕定”常“住”不易;“声闻缘觉”与“诸佛如来”皆于“无”有“间”别之法性中常“住”,并“不”是“住”于“虚空”(不同虚空之空无所有,落于断灭)然此境界“亦非愚夫之所”能“觉知”,因此凡夫才会依于自心种种戏论妄想,堕于常无常见。

1066页【大慧,如来所得智,是般若所熏,非心意意识,彼诸阴界入处所熏。大慧,一切三有,皆是不实妄想所生,如来不从不实虚妄想生。大慧,以二法故,有常无常,非不二;不二者寂静,一切法无二生相故。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。大慧,乃至言说分别生,则有常无常过。分别觉灭者,则离愚夫常无常见、不寂静;慧者永离常无常、非常无常熏。】

大慧,如来所得到的真如实际的智慧,它是怎么样?是从不生不灭的般若所熏习出来的,它,心从来不增减,般若智慧生,是从不生不灭的般若所熏习的。为什么讲一个“熏”呢?因为它还得久远劫来,慢慢次第的成熟,熏习的,非心意意识,不是由生灭的那种心意意识来的,以及彼诸阴界入,五阴、十八界、十二入,处、所熏,“所熏”就是妄想所熏,这一段就是《楞严经》所讲的,要舍“生灭的识”,要用“不生不灭的般若的根性”修行,这一段的意思。这一段的意思再解释一下:说大慧,如来所得的真实智慧,它是从不生不灭的般若心性所熏习的,它不是生灭的心意意识,以及彼诸阴界入处妄想所熏习的。我们一定要舍生灭,入于不生灭的如来智慧,大慧,一切的三界,就是三有,都是从不实妄想生,简单讲,这句话还有含意,不实的妄想生三界,简单讲三界就是不实在的妄想,意思就是说有妄想才有三界生,没有妄想三界空无自性,本不存在,所以三界本如幻,三界本如幻。

一切三界、三有,都是从不实的妄想所生,换句话说,三界也是不实在的,因为它是从不实的妄想所产生的三界、轮回,意思就是:我们今天轮回痛苦得很冤枉,本来的本觉、本心、本性不认识,如来不从不实的虚妄想而生,如来从什么呢?如来是从真如实际的智慧生。大慧,以二法故,以二法,二法就是对立,能所,有“常”然后衬托一个“无常”,“无常”衬托一个“常”,这种“常”跟“无常”永远对立,就是一种生灭的表征,并非不二,并非不二的法有“常”、“无常”,意思就是,并非当下不二的法,有所谓“常”跟“无常”,“常”体性本空,“无常”体性也空。所以,并非就是,并非不二当下空寂的法,有所谓“常”和“无常”。当下“不二者”就是寂静法,这是如来所证得的,我不见一法生,亦不见一法灭,何以故?寂静就是无相的一种理体,无有少法,无相的一种真如理体,一切法都是无二,当下寂静,并无生相可得,求其生相了不可得,何以故?诸法空无自性故,所以一切法都是真如所显露出来的,并无生住异灭,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的法身,是超越“常”也超越“无常”,不可说是“常”,也不能说是“无常”。

大慧,乃至言说以及分别生,只要你有少许的言说,少许的分别心一生,则有“常”、“无常”之过,就落入生灭的心意意识,落入心意意识的分别,就有微细的生灭显露,则有“常”跟“无常”的过失,简单讲,你有少许的言说,少许的落入分别心那个念头一生,怎么样?就落入生灭的心意意识的分别,变成有“常”与“无常”的过失,分别觉灭意思就是:分别心这种妄觉如果能够寂灭,也就是说,我们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这个妄觉、妄知、妄觉寂灭了,当体即空,则就离于愚夫“常”“无常”的知见,也离于不寂静的凡夫的心,这个“离”要用两次,离于愚夫“常”“无常”之邪见。这两种见,也离于不寂静,心不寂静,就非真实的修行人,凡夫一辈子啊!很少用三昧心过日子的,都是用吵杂的心、复杂的心,得失的心、生灭的心,有我的心、执着的心,分别心、贪嗔痴的心,时时刻刻觉得我很伟大的心,从不降伏于“我”,一颗英雄式的心,希望别人恭敬的心,自己希望成为别人老师的心,老是把自己所学的一点点想教导别人,不知道自己的不足。所以啊!离于愚夫“常”“无常”见,也离于不寂静,不寂静就是凡夫的心,这不是一个真修行人。在座诸位啊!如果你的心不寂静,不寂静,你就永远落入六道轮回,所以任何的事情都是考验跟你考试,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伽经一二三四五目录 01-127(未完)

楞伽经 127:你现在的一举一动一个造作,统统影响到你临命终往生

楞伽经 128:法身意思就是:得大解脱、得大自在,证量的解脱境界

楞伽经 129:如来的法身跟解脱、法身跟涅槃,是非异非不异

楞伽经 130:停留在经典上看看、说说是很悲哀的,经验第一义谛才是可贵的修行

楞伽经 131:正统的正知正见的法师和居士都是以法为乐,以传法身慧命为己任

楞伽经 132:比丘要试验自己的定力,远远不如远离女众,比丘尼也是一样

楞伽经 133:修行人以无相见者为殊胜,就是见一切法非相,见一切法空相

楞伽经 134:你要能放得下,不必跑到千里参名师,放得下你的心就是你的善知识

楞伽经 135:佛法是纯阳不是阴阳,修阴阳法不符合佛的正见和戒律的

楞伽经 136: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,佛陀把最严重的断灭见排在第一

楞伽经 137:说去极乐世界其实是一种转化的工程,心一直转化变成净土的因

楞伽经 138:说我永远爱着你那是骗人的,不要期盼在某时空定位某事情是永恒的

楞伽经 139:如果弃舍了一切有为度化众生之事,佛种就会断,弘法利生很重要

楞伽经 140:好的习惯你要培养,恶的事情一点都不能去做,会变成习气很难断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